粵劇唱腔是經過長期的演變及發展,才形成今日的面貌。
明末清初,外省來廣東演出的戲班,俗稱「外江班」,帶來弋陽腔、崑曲、秦腔、徽調、漢調等地方戲曲,對粵劇唱腔及音樂發展影響很大。到了清朝雍正至道光初年,「廣腔班」、「本地班」分別出現,粵劇逐漸成熟。這個時期以後,粵劇以梆子、二黃作為主要唱腔。當時的演出,多在鄉村空曠的地方,所以調門要唱得高,讓遠處的觀眾聽得清楚,所以沿襲「外江班」用假聲演唱。 六國大封相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期間,粵劇開始出現廣州方言。後來,文化人想利用粵劇作為手段,宣傳革命思想,於是積極參與粵劇製作。為了達到易聽、易明、易學及容易傳播,於是大量運用廣府話,形成「官話」與「白話」並存的局面。曲調方面,除了梆子、二黃之外,還採用牌子、小曲及民間說唱,像龍舟、板眼、木魚、南音、粵謳等歌謠,使粵劇唱腔進入新階段。 南音:客途秋恨 龍舟:孝順歌 粵謳:桃花扇 當廣府話在粵劇舞台越來越普遍之際,部分演員放棄用假聲,改用真聲,亦即是用「平喉」來演唱,深受觀眾歡迎。在粵劇歷史裡,較早採用真聲唱平喉的,有小生金山炳,小武朱次伯等,接著是白駒榮、薛覺先、馬師曾等。其中,薛覺先和馬師曾兩位在粵劇唱腔及音樂改革方面,影響至大。
薛覺先 紅線女和馬師曾
早期粵劇傳統劇目,角色的道白、唱詞都是定型化,不易改動。但在二、三十年代,取材自現代生活及改編外國作品的劇本不斷湧現,加上粵語方言和「平喉」唱法的廣泛使用,曲詞更加生活化及靈活多變,唱腔、曲牌不斷創新,連粵劇唱腔骨幹曲調「梆子」、「二黃」亦出現變的化,例如「梆黃」唱詞在原有的「二、二、三」七字句及「三、三、四」十字句之格律基礎上,發展到甚至連「梆黃」的過門、引子都填上歌詞;同時,也發明一種稱「長句」的體式。 另外,旋律方面也擴闊了「小曲」的範圍,江南民間小調、廣東音樂( 也稱譜子 ),都填上歌詞來唱,後來連歐西流行曲亦也吸收過來。 值得一提,當時還有一些歌伶在歌壇演唱粵曲,例如張月兒、小明星、徐柳仙等,雖然他們只唱不演,但也自成一派,對粵劇唱腔發展有很大的影響。 到了現在,粵劇唱腔,已經發展成為一種「板腔體」和「曲牌體」混合使用的唱腔結構體制,由梆子、二黃、南音、木魚、板眼、龍舟、粵謳、西皮、戀壇、牌子、小曲等組成,但仍以梆子、二黃作為主要骨幹。(註8)
喉 | 戲曲音樂 及 唱腔 | 粵劇唱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