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飾穿戴
「寧穿破,莫穿錯」,這句說話強調了戲曲演員的服飾穿戴有特殊的規矩,因為通過演員身上的衣服、帽、頭冠、飾物等,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性別、年齡、社會地位、生活境況、性格及品質,已經會有一定的概念。戲曲服飾大體上是在明代末年奠定基礎,後來演員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加工及變化。

戲服
戲曲演員通過服裝的式樣、色彩、花紋、質料以及穿著方法,將要表現的內容傳達給觀眾。

(1)式樣
不同的式樣使劇中人物身份清楚表現出來,例如:文官戴紗帽、穿官衣,武將戴各種盔頭、扎靠。「番邦」同漢人的分別,主要是用狐狸尾、翎子作標誌。不同的式樣也可以象徵劇中人物的性格,例如正派官員戴方翅紗帽,貪官戴尖翅或者圓翅紗帽。


太子盔


鳳冠 天官盔



(2)色彩
戲曲服裝的用色可以表現等級,例如皇帝用黃色;也可以象徵人物的氣質,例如黑色代表剛正、粗獷。



(3)花紋
花紋圖案在戲服中既是裝飾,又有一定的象徵意義。例如:龍就是權威及尊嚴的象徵;武將用虎、獅等圖案,象徵勇猛;書生就用梅蘭菊竹等。



粵劇戲服
粵劇服裝一般都是明代體制,有時演東周時代的故事,穿漢代式樣服裝,俗稱「大漢裝」,演清代故事便穿清裝。
大漢裝

清裝


三十年代,引進外國的膠片縫制戲服,後來發展到用彩色膠片或珠筒縫制戲服,五彩繽紛,閃爍耀眼,戲班廣泛使用。但是這類服裝比較重,影響演員的做工身段,後來漸漸被傳統刺繡替代。
海青

二十世紀初,粵劇劇目中已經有「文明戲」,後來又有不少粵劇取材自外國戲劇、電影及小說,五十年代後,廣州的粵劇工作者又創作一批反映時代的新戲,所以粵劇出現時裝及西裝戲服已有一段長時間。





「蟒」是粵劇傳統戲服,生角的袍身繡有雲和龍的圖案,下身繡波浪形圖案,用金銀絲線或七彩線繡成。「蟒」分黃、紅、白、黑、綠幾種。不同人物都有固定顏色的「蟒」,皇帝穿黃色,關公穿綠色,趙雲、呂布穿白色,曹操穿紅色,包拯穿黑色。旦角的「蟒」式樣與男「蟒」相似,只是稍短,下身穿裙。

女蟒






「靠」是粵劇傳統武將戲服。「靠」背插靠旗四支,並且扎上紅、黃、綠等顏色的彩帶,這種叫「大靠」;如果不插旗的叫「小靠」。